枒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音《唐韻》:五加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牛加切,音牙 —— 本作㭨,亦作椰。《說文》:木名。《玉篇》:出交阯,高數十丈,葉在其末,左思〈吳都賦〉:椰葉無隂。〈蜀都賦〉:椶枒。【註】皮可爲繩履。
义又,楈枒。詳楈字註。
义又,車輪外輞謂之枒,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作牙,輿人斬三材以爲轂、輪、牙㊟〔「輿人」當為「輪人」、「輪」當為「輻」。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斬三材以爲轂、輻、牙〕。
义又,《類篇》:迦枒,木相拒也
音又,《類篇》:余遮切,音耶 —— 亦本名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吾駕切,音迓。又,《集韻》:魚駕切 —— 義同。
《周禮・冬官考工記》作牙,輿人斬三材,以爲轂輪牙。
謹照原文輿改輪。輪改輻。
注解
〔枒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中,康熙部首是木部。
〔枒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yē、yā、yá、yà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木、牙。
〔枒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ē] ⑴ 同“椰”。《説文•木部》:“枒,木也。”《集韻•麻韻》: “枒,木名,出交趾。高數十丈,葉在其末。或从耶。”㈡ [yá] ⑴ 车网会。《説文•木部》:“枒,車𨊾會也。”㈢ [yā] ⑴ 〔杈枒〕树枝纵横杂出貌。《廣韻•麻韻》:“枒,杈枒。”㈣ [yà] ⑴ 〔𨔣枒〕见“𨔣”。
枒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吾酷网整理。枒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