脰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音《唐韻》:徒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大透切,音豆。
《說文》:項也。
《玉篇》:頸也。
《博雅》:脰,項也。
《左傳・襄十八年》:兩矢夾脰。〔註〕脰,頸也。
《史記・田單傳》:自奮絕脰而死。〔註〕脰,頸。齊語也。
例又,脰鳴。
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・梓人》:以脰鳴者。〔註〕脰鳴,鼃黽屬。
例又,鳥名。
《爾雅・釋鳥》:燕,白脰烏。〔疏〕白項而羣飛者謂之燕烏。燕烏,白脰烏也。
例又,《博雅》:脰,錯也。〔又〕饌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音覩。柳宗元〈牛賦〉:牟肰而鳴,黃鍾滿脰;抵觸隆曦,日耕百畝。畝音姥。
音又,叶音渡。揚雄〈羽獵賦〉:角搶題注,䠞竦讋怖;魂亡魄失,觸輻關脰。
注解
〔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肉部。
〔脰〕字拼音是dò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⺼、豆。
〔脰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肉,豆声。本义是脖子。
〔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òu] ⑴ 脖子、颈。
脰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吾酷网整理。脰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