羆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音《廣韻》:彼爲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班麋切;《正韻》:逋眉切,音陂。《爾雅・釋畜》:羆如熊,黃白文。【註】似熊而長頭高腳,憨悍多力,能拔樹木㊟〔郭璞注「憨悍」作「猛憨」。《爾雅・釋畜》郭璞注:「似熊而長頭高腳,猛憨多力,能拔樹木。」〕。陸璣《詩疏》:羆有黃羆、有赤羆,大于熊,其脂如熊,白而麤理,不如熊白美也。《爾雅翼》:羆則熊之雌者,力尤猛。《書・禹貢》:熊、羆、狐、狸織皮。《詩・小雅》:維熊維羆。
义又,人名。《書・舜典》:讓于朱、虎、熊、羆。【註】四臣名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甫委切,張衡〈西京賦〉「若驚鶴之羣羆」,叶上綺字下纚字。
《爾雅・釋畜》羆如熊,黃白文。〔註〕似熊而長頭高腳,憨悍多力。
謹照原書釋畜改釋獸。憨悍改憨猛。
注解
〔羆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网部。
〔羆〕字拼音是pí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罒、熊、;、罷、灬。
〔羆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í] ⑴ 熊的一種,即棕熊,又叫馬熊,毛棕褐色,能爬樹,會游泳。
羆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吾酷网整理。羆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