諷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音《唐韻》:芬鳳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方鳳切,風去聲。《說文》:誦也,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司樂》:以樂語敎國子興、道、諷、誦、言、語。【註】倍文曰諷,以聲節之曰誦。《前漢・藝文志》:太史試學童,能諷書九千字以上,乃得爲史。《晉書・阮瞻傳》:諷誦遺言,不若親承音旨。
义又,《廣雅》:敎也。《玉篇》:譬喩也。《集韻》:諫刺也。《增韻》:託音曰諷。《史記・滑稽傳》:優孟常以談笑諷諫。《家語》: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,吾從其諷諫乎。《白虎通》:諷者,智也。患禍之萌流,睹其事未彰而諷吿,此智性也。又,與風通。《詩・國風・關雎序》:風,風也。【註】上如字,下卽諷字。崔靈恩云:用風感物,則謂之諷。又,〈小雅〉:或出入風議。【箋】風,猶放也,卽諷議。《前漢・嚴助傳》:令助諭意,風指於南越。【師古註】以天子之意指諷吿也。
音又,《廣韻》:方馮切,音風 —— 亦誦也。一曰吿也。
注解
〔諷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諷〕字拼音是fě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風。
〔諷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ěng] ⑴ 见“讽”。
諷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吾酷网整理。諷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