錣的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音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株劣切,音輟。《玉篇》:針也。《集韻》:策耑有䥫。《列子・說符篇》:白公勝慮亂,罷朝出,倒杖策,錣上貫頤,血流至地而弗知。鄭人聞之曰:頤之忘,將何不忘哉。《淮南子・道應訓》〔註〕:策馬捶,端有針謂之錣,倒杖策,故錣貫頤也。張湛曰:錣,杖末鋒。
音又,《廣韻》:下刮切,音鵽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株衞切,音綴。《廣韻》:針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與同,羊車騶箠也,箸箴其耑長半分。《增韻》:亦謂之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錣,餽也。
义又,籌也。《管子・國蓄篇》:且君引錣量用,耕田發草,上得其數矣。
注解
〔錣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上,康熙部首是金部。
〔錣〕字拼音是zhu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釒、叕。
〔錣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uì] ⑴ 古代一种顶上带铁刺的马鞭:“(马)欲退则错~贯之。”⑵ 计数的筹码:“且君引~量用,耕田发草,上得其数矣。”⑶ 针。
錣的康熙字典解释由吾酷网整理。錣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。